您现在的位置是:弟男子侄网 > 知识
金美信消费金融拟发行首期ABS募资5亿 近三年不良率连年攀升
弟男子侄网2025-07-09 18:46:41【知识】3人已围观
简介转自:中国网财经中国网财经11月21日记者安然 朱玲)近期,金美信消费金融披露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公告,发行规模5亿元,其中优先档3.65亿元,次级档1.35亿元。此次发行报告
转自:中国网财经
中国网财经11月21日(记者安然 朱玲)近期,金美近年金美信消费金融披露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公告,信消发行规模5亿元,费金发行其中优先档3.65亿元,融拟次级档1.35亿元。首期升
此次发行报告,资亿也披露了金美信消费金融近年来的不良不良率数据。近三年(2019、率连2020、年攀2021年)及一期末(2022年一季度),金美近年其不良率(按逾期 60 天计算)分别为 0.20%、信消1.04%、费金发行1.46%和 1.65%。融拟
就“不良率连年攀升”等问题,首期升中国网财经记者联系金美信消费金融进行采访,资亿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。
首期ABS拟募资5亿
金美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8年10月,初始注册资本金5亿。由厦门金圆金控股份有限公司、国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。
记者注意到,这是金美信消费金融首次通过发行ABS进行融资。该期ABS入池资产均为线下大额生活贷产品,入池资产共计7179笔贷款,未偿还本金余额5亿元,借款人平均未偿本金余额6.97万元。贷款用途为装修、家用电器、家具电器、手机数码、教育、旅游、婚庆等。
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存在一定的门槛。根据监管要求,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发行ABS需要银保监部门批准,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、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等条件。今年3月,金美信消费金融获得银保监厦门监管局核准的ABS资格。
从多元化融资渠道来看,金美信消费金融目前仅差金融债一项。去年9月,其成功落地首单两年期纯台资银团贷款,总募集金额4亿元,期限2年期。今年6月,通过现有股东以现金同比例增加注册资本方式,金美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0亿元。
不良率逐年攀升
在业内,金美信消费金融一直以“小而美”著称。截至2021年12月31日,其营业净收入3.12亿元,同比增长30%;净利润6929.86万元,同比增长18.3%。截至2021年末,资产总计45.63亿元,负债总计39.2亿元。
不过记者也注意到,近年来其不良率连年攀升。发行报告显示,近三年(2019、2020、2021年)及一期末(2022年一季度),金美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 428.7万元、3014.55万元、6066.33万元和 7432.13万元,不良率(按逾期 60 天计算)分别为 0.20%、1.04%、1.46%和 1.65%。
金美信消费金融在展业过程中也暴露诸多风险。去年,其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、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等违法违规事实,被厦门银保监局处以罚款290万元。这也是今年以来消金行业金额最大罚单。
持牌消金加快融资补血
今年以来,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、银团贷款、金融债券等多样化渠道进行融资。综合来看,前三季度持牌消金机构计划完成资金补充已超百亿元。在ABS方面,仅马上消费金融一家,今年以来发行的ABS合计就超50亿元。
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,去年下半年以来,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获批开展ABS、金融债等发行业务方面捷报频频,主要目的是多措并举优化自身融资结构,夯实机构资本实力。
“如今消金机构之间的竞争,更多体现在综合能力上,包括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,以及风险控制、合规经营能力等。”博通咨询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。
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开业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,有21家获批同业拆借资格、8家获批发行金融债资质、14家获批发行ABS资质,资金融资渠道日渐多元化。
很赞哦!(6196)
上一篇: 午评:港股恒指跌0.39% 中字头异军突起中国联通涨10%
下一篇: “世界杯经济”开赛
相关文章
- 继美团、B站、字节跳动之后 蚂蚁集团拟在上海新增办公区
- 三星计划第三季度开始生产采用LTPS TFT的新MicroLED电视
- 澳门立法会议员胡祖杰:澳门政企合作推动科技+环保发展,举行国际论坛共促大湾区碳达峰
- 近450亿定增落地,宁德时代拟用一半资金买理财
- 百度发布三季度财报,非广告收入增长25%
- 伊朗申请加入金砖国家:随时准备提供能源储备、人力资源和科学成就等所有资源和优势
-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:用阳光和科技的力量,让每个人享受“阳光红利”
- 银联助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中信银行APP(云闪付版)“焕芯发布”
- 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超54%天然气发动机
- 国家卫健委:近期疫情防控成效明显 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